关于产品的思考(一)

最近百度一位30岁的副总引起了关注,在c114上甚至看到了有人发了将其与李一男对比谁更厉害的帖子,然而我对论坛口水战没有兴趣,我更关注是他们均随着成就产品的同时而成就了自己,前者搞火了百度贴吧、百度百科,使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取得了不错的份额,后者则是用CC08程控交换机帮老任打了如今华为的坚实基础,人们需要好的产品。

上次我在京东购买了一条3.5mm的耳机插口延长线,其接口应该采用铜金属制成,直径约一厘米,长约三厘米,直到最近我才注意这样设计的好处,原来在桌子上,由于这么多的铜,使得这个东西对桌子的吸附力要比一般的普通延长线要好的多,也就不容易在听歌时掉到地上去,这款产品于我而言,就是很不错的产品,我如果再有类似的需求,也同样会优先考虑这样的产品。

以往在华为工作时,做为大公司里的一名螺丝钉,如果非要套上一个产品的话,我所负责的模块或者项目,可以称得上产品,交付一个少bug稳定的特性,或许就可以称得上交付了一个产品,然而正如那句经典的交换机上80%的特性都是无用特性的话所说,我不知道我所交付的这个所谓的产品,是否能让用户在用到时,有如同我上面的那样的感觉,而在敏感且对可靠性要求严格的路由器产品上,软件的稳定性尤其重要,这样的特性,即使用户不会使用,也将自此融入产品,再不敢轻易删除,从此软件越来越膨胀。

从华为辞职后,在新公司,因为公司规模的缘故,我与之前相比,更容易接近客户了,那么到底怎么样去衡量客户的需求是否合理,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是否能让客户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惊叹一声这恰好就是我所期望的东西,如何避免上面软件膨胀的问题,对我而言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使我越来越觉得如何评估如何做出好的产品,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的重要性了。

对于这样的问题,显然是不会现成的答案的,甚至我觉得,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客户,对于好的产品的定义,也自然是不同的,比如对于不爱听歌的人,显然无法给出什么样的随身播放器是一款好的产品。

如果要弄清楚这样的问题,首先就要对目标市场有深入的理解,甚至需要对目标市场的主要玩家的产品有深入的理解,真正了解客户目前在怎么用,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如果有机会的话,需要和客户做更多的交流,甚至在现场去了解,去分析。

其次,要多增加碰撞的机会,真理越辩越明,在相关人之间要着力创建思辩的氛围,在东西未经讨论之前,尽量要避免做老好人的角色,不能唯唯诺诺。

再次,在客户给予条件的时候,要尽早获得客户的反馈,这与敏捷开发的原理相似,借此可以快速迭代,快速优化,尽快让产品接近客户需求本质,避免走弯路。

如今我比以往更渴望,能够做出一款真正有人广泛应用的产品来,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岂不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么?

创业公司里的一笔账

自零二年四月来苏州后,转眼已经过去两年多一个月的时间,借着SDN/OpenFlow技术的东风,我开始负责公司SDN/OpenFlow产品的系统研发工作,遗憾的是,两年过去了,抛开公司层面主来来说,我们团队的产品似乎还未实现赢利,而我粗算了一笔研发账后,更是心有戚戚,深知创业不易,且创且珍惜的道理了。

目前我们团队有研发人员五人,测试人员三人,按平均公司每月均摊在每个人头上的成本二万来计算(含工资社保、饭补、电费等),月支出就是十六万,年支出就是二百零八万(考虑年底双薪的情况),参考国外同类设备一台价格五万的话,差不多我们需要卖一百台应该才会有盈利,而一百台对于在大产商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公司而言,其实是挺有挑战的。

从研发团队来看,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支持成本,在客户层面建立口碑,以期为公司贡献更多的销售,一方面需要继续跟进技术发展趋势,提供更有竞争力和开放性的产品给客户,拓宽产品所能够面临的目标市场;而从目前的状态来看,产品质量这块我们还有优化的空间,技术竞争力方面目前我们还比较领先,需要继续保持。

抛开上述因素来看,我个人觉得团队战斗力与执行力决定了产品发展的好与坏,不否认某些稀缺产品即使躺着都能把钱赚了,但对于日渐式微的通信设备行业来看,跑着都未必能把钱赚了,有一个有高战斗力和执行力的团队,才能不断的拥抱变化,才能在夹缝中生存与拓展;而我们团队的战斗力与执行力,目前来看也同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希望在后继的时间里,我能够和团们一起努力,打造一个精干的团队出来。

再回到开头的那句话,创业不易,且创且珍惜;感谢公司提供的环境,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公司的发展正相关,期待公司能够走入发展的第二春。

错失的创业机会

周六同学来苏州看房,晚饭时我们聊到他朋友成功的创业事迹,一款app由于在iphone推出后占据了前期地位,至今仍能创造年入百万的业绩,让人佩服的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这些年来所错失过的创业机会。

大学期间,我鼓捣了很多东西,建过各种论坛,玩过linux各发行版,搞过各种博客,新东西我基本上都感兴趣,但却未有一件上了规模,创造了实际效益,相比之下,北美的zuckberg却创建了如今风风火火的facebook。

工作之后,iphone这种高大上的东西咱屌丝虽然没能用上,但android g1出来后,我还是飞速的买入了android g1,却未能把握住android market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众多机会的“市场”,却注定只能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用户。

根据我近来夜不能寐时的思考,加上和同学的讨论,错失这些创业机会的原因如下:

  • 心态上满足于彼时的现状,和上篇一样,我自己闲散惯了(比方说这个系列称为苏州闲思,看来今日得改个名字才好),没有强烈的创富意识(谈钱太俗,还是叫创富较雅观,我的装13由此可见)
  • 不够玩物丧志,有好奇但不追求深入,从而导致思考停留在较低层次,比如android market这里巨大的市场机会就没有深刻体会到
  • 唯技术论,不懂得协调资源,UI/UX什么的,倘若自己不能设计,可以求助甚至付费求助也可实现
  • 缺乏产品意识,关于产品意识,要铺开谈的太多,但根据我自己的总结,这点我的确非常之欠缺

而如今即然我已经思考创业机会到了夜不能寐的程度,看来经后很有必要在关注各种新奇东西之余,也需要花点心思,思考其下可能存在的机会,并抓住一起可以利用的资源,做出点成绩来。

就用和同学的告别语也是陶渊明的辞作(当然如今这个时代,陶渊明待我70岁之后再学吧)来结束今日之思: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像CEO一样思考

首先,我得声明,我只接触过我所在公司CEO,而我们CEO(方便起见,下称老板)也很年轻,也走在成熟的路上,而这篇感想是从我从自己有限的观察以及自己的思考中所推出的一些感想而已,描述的更多的则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手段。

这周我开始上车考驾照,因而需要在工作日请较多的假,而公司项目组里四五个人并行开展着几个小项目,除本身要负责一些开发工作外,我还要承担起项目的管理及状态监控工作,并且我还要迫切解决困扰我多年之久的害羞膀胱[1]这样的心理症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开始感觉到自己有力不从心的趋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想起了我们公司老板到少要面对的如下几个问题:

  • 公司2006创业以来,核心产品交换芯片至今无规模商用,如何继续规划公司后续走向,实现最初创业时的梦想(在网上看到一些人对老板只为Money的指责,我反而在想,如果只是为钱,我相信老板呆在美国Cisco可比在中国与这帮烂到根子里的政府以及日益道德沦丧的国民打交道要强得多了)
  • 公司持续未实现盈利,如何应对风投对收益的质询以及董事会的质询
  • 公司工程师与美国工程师在能力与经验上的区别(这里包含我在内,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与美国工程师能力上有不少差距,但我仍在努力提高中),如何在技术上保证持续创新并追赶Broadcom这样的寡头
  • 如何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房价与员工需要提薪来保持激励的矛盾
  • 其他公司里乱七八糟的事务(比如一天无数封的邮件)
  • 家庭琐事等等

从老板的微博上来看,老板对这些事情处理的应该还是不错的,我一年多前来公司时,在网上看到别人评价老板太凶太爱发火,然而至今我与老板开会多次,至今未曾遇到,而老板每周坚持环金鸡湖徒步行走,也印证了老板至少有不错的心情或者心态;而以上种种问题,以我现在处理考驾照这样的突发事务都手忙脚乱的办事能力来看,要是换我做老板,恐怕早就被赶离公司了。

在做了这种的比较之后,我便多少有些释然了,眼前的这些小事情,算些什么呢?甚至害羞膀胱这样的病症,我也觉得至少可以通过控制紧张情绪来逐渐解决了。

诚然,我们可以说老板当然可能也未曾考虑到这些问题而走了创业道路,是创业本身让他开始学会面对这些事情,那我就要说,在老板创业开始时,至少思考过创业的种种,否则又岂能坚持八年而没让公司倒掉呢。

拒绝看似光鲜创业一头热的诱惑,冷静的思考吧,我对自己说,如果以后我认为自己准备好了,我想我同样会走上创业的这条道路,不为别的,至少为验证自己曾经较为成熟地的思考过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