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阅读后记

近来完成了此书的阅读,并第一次尝试整理阅读笔记,参考先前读的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办法,相比之前的读书方法,感觉收获很大。

我常常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或者说无从给自己找出一个可以值得奋斗的人生主题或者目标,尽管如今有了孩子,似乎为孩子而活可以成为目标,然后毕竟十几年后,他也将独立成家,或许也将面临一样寻找人生意义的问题。

此书的一个作用就在于提示如何达到心流状态,也就是作者强调的心流体验,记得一年前入职时,我提到我在写代码或定位问题时,就能进入这种时间飞快,极为专注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回头看来就是书中所谓的心流,因为它目标明确,有挑战,且有即时的反馈如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心流一书,强调的并不仅仅是这种短暂的心流状态如何获得,而是期望能够引导人寻找到一个更具有挑战,甚至是内省式的有挑战的人生目标或者主题,从而将人生中每件事都能够成为这个主题的一部分,将整个人生都变成一种心流体验。

一转眼我工作已经13年,常年在搞网络,我常笑谈,我在华为时抄思科、在盛科时抄博通、创业时抄velocloud、在阿里时抄aws,然而从人生主题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暗含着在借鉴中创新,同时也使得既便在国内也能拥有像国外产品一样更好的体验,给用户创造价值这一个主题,是我读此书之前所并未意识到的。

前些时间,我将博客主题与附题更改为:“求善之旅—藉好奇之心,假创造之手,追求至善”,与我上面提到的发现或主题不谋而合,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人生的主题。

我想读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收获也在于此,我想借自己的手,能让我所参与的产品更加美好,能获得与其他国外先进产品一样的体验。

其他附思:

1、既便美国有aws、azure/google cloud也仍做了云,这其实就解释了在国内做云的合理性,充分竞争是自由市场的基石,因此其实我用抄这个词可能并不合适,给用户提供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晚睡

因为周一一方面要去办理驾照体检换证并给车子进行一次保养,另一方面要带儿子去打疫苗,而适逢十一假期后首周调休,从杭州回来之后,如果只休息一天,时间无法安排的开,所以周一请了一天的假期,这样周一时间便安排的满当当了。

周日当天,刻意不再喝咖啡或奶茶之类提神的东西,于是晚上12点左右就睡去了,这样较为轻松的八点起床,于是去医院体检、送孩子体检、车子保养、接孩子这一连串事情,便在周一上午悉数完成了。

我时常想起在初中时,晚上严格十点睡觉早上四点起床的作息时间,毕竟那时的生活主要是学习与考试,早起也有母亲及时的提醒(如今想来,母亲在我求学生涯中真是付出了很多,我确实有必要给母亲多些关爱与回馈。),所以做到这样的作息时间,并不是很难。

而大学毕业投入到IT行业之后,休息时间越来越晚,甚至每周晚上基本上都在凌晨一点左右入睡,这里面的原因,大概是如下所述:

在去了杭州工作之后,因为有了孩子,我的家庭重心以及牵挂在苏州,所以在杭州基本上我算是这个城市的旁观者,除了工作之外,基本上没有太多交集,故而从工作效率以及产出上来看,每天工十点下班,也算是为了能够周末在家所提前付出的时间,而十点回住处之后,洗漱并与同住的苏州前同事简单交流之后,离十二点往往只剩一个小时,这短短的一个小时,很难弥补自己觉得没有自己个人时间的心理需求。

因而晚睡就成了一种生活与工作所逼迫的习惯,好在早上可以十点到公司,这样既便凌晨一点入睡,早上还可以九点起床,生活也算健康。

然而,从我自己的内心需求来看,我其实并不是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这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我期望能够每晚看到儿子,也期望早上能听到他用稚嫩的声音叫我爸爸,所以,我给自己定的初步目标仍是杭州工作两年,之后要么搬家到杭州,要么离开杭州回苏州继续生活和工作。

但从晚睡这点来看,回顾在杭州工作的这四个月,其实我十点回去之后,除去一些前公司的遗留的事务之外,大多数下班后到晚睡前的这段时间,并不是十分高效,也没有太多的收获,这点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需要在以下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娱乐,杭州的工作相对单调,我需要抛开工作,去看电影或者人文类的书籍或视频,调剂一下生活。

二是思考,思考自己如何从创业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同时,也思考自己如何面对如果回到苏州之后要继续为家庭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

而早起后到上班前的时间,我确实在排除了洗衣服这类事务之后,能够在杭州工作已经过去的四个月里,做到抽出一块时间,为儿子录制一份视频,谈谈我的所思、所想、所见等等,这算是在杭州生活我的一个小小的成就。

马云有一句话,我十分认可,就是所谓的“快乐工作、认真生活”;我虽然并不太喜欢当前的生活,但毕竟我还算乐观,能够积极的应对工作,很少有消极的想法;因为我需要认真的对待生活,来消弥我之前不够认真生活所带来的一些困难,并且我相信,这些困难总会过去,毕竟,风雨过去,总会有睛天。

v2ray kitsunebi客户端与iptables dnat转发

因为手机是不限量套餐,故而在杭州我一直主用自己的电信套餐来做为日常上网的方法,亦无需开通宽带了,然而电信在浙江的漫游策略则是漫游至南京的GGSN设备以便出互联网(江苏移动就比较好,可以直接从浙江本地出去),而该GGSN的上网ip,访问我的科学上网服务器因为中间有跳电信202.97的路由器,从而无法体现我科学上网服务器全程CN2 GIA线路的特质,而我家里电信则可以享用到双程CN2 GIA线程的特质,故而我决定在家里路由器通过iptables dnat直接转发下,这样在杭州可以先连回江苏家中,从而再走国内,这样跨境仍利用我家的双程CN2 GIA线程,效果预计会更好些。

然而在家中路由器直接开启dnat却无法让我直接使用,直到抓包才发现,由于我采用了Caddy做为https来反向代理websocket方式的v2ray服务端,而kitsunebi直接将我家中路由器ddns绑定的域名做为tls 1.2协商所用的sni,而Caddy服务器绑定的域名则是另外一个,这样就导致服务器tls协商不成功,从而无法正常加速。

而kitsunebi这样就要么在android手机上做个dns代理,仍用原来的域名,但通过dns代理为我家里路由器的ip,而这样的玩法较为复杂,而改kitsunebi的android代码,我也觉得较为费功夫;因而或可考虑再在家中的路由器再部署一个https代理来再代理一次,但这样亦较为复杂。

后来经查询发现,原来v2ray自己就有转发模式,这样可以直接在家中路由器开启vmess做为接入协议,出口则去连科学上网服务器的ws+tls服务,这样kitsunebi就可以直接通过vmess接入家中,快速部署了一下,果然成功解决。

实际测试发现下载带宽性能大约能够提升40%,油管更加顺畅,开心看视频去也。

浅谈视野与使命感

近来因为常与同事周末往返苏州与杭州,这种状态是我当下能做的比较合理的选择,但这个选择背后,确有让我反思的地方。

我特意查看了日志,二零一一年底,我决意转型互联网,然后实则在一二年初从华为离职后,休息至四月,我依然继续在通信行业,现在回想起来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我不能接受工资降低很多去重新去做普通的互联网后端,另一方面则是我的确不喜欢上海,从很多的博客文章来看,我的确有小农意识,似乎天性中就较为排斥高大上的东西,故而甚至到今年,我面临去杭州或者上海工作,我还是较为自然的选择了杭州。

加入新公司后约半年后,也即二零一三年,很快我就开始lead公司的SDN项目,并配合如今与我往返苏州的同事,那时他负责市场,我负责研发;彼时OpenStack开始抬头,私有云公有云一直方兴未艾,我们与九州云、华云都做了不少有意思的尝试,那时阿里云其实并未有多大的影响力,故而我也很少关注到。如今想起来,觉得自己确实没有很好的视野,也未能认真思考当时的处境,身在云计算的洪流中,却甘愿在芯片公司做系统的事情,更不消说在大学时代我已经了解了xen虚拟化,对vps也一直有较多的了解,当时很多小型vps提供商还是基于openvz的技术。

因而,就如同零七年毕业时错过阿里一样,一三年我也错过了进入阿里云的机会,如今时隔六年后,我来到阿里云,尽管阿里云亦有不足,但显然错过了草创期那种给人无论是技术还是如今从阿里云成功的角度来看经济这两方面提升的机会。

除了视野,我想我其实也缺乏一种使命感,就如同我这个博客的名称一样,我是一个并不完全清楚人生意义的人,日子过的多少有些随性,但又缺乏足够的经济基础让我能够完全随性而生活。

回望过往,我曾经想过的、放弃过的、种种往事,正是因为缺乏使命感,儿子的出现某种程度上给我带来了一种使命,那就是我要尽自己的能力,给他稍微好一点的经济基础和生活丰富度,期望他能够走出我的局限性,就如同我尝试走出父亲的局限性那样。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慎思敏行,我需要继续加油!

工作与育儿的思考

因为来杭州工作的缘故,我与近一岁半的儿子相隔苏杭两地,特别是在互联网公司,我会顾虑如何平衡工作与育儿的关系。

在参加公司培训以及工作期间,注意到很多资深的同事在工作上都特别的投入,往往回家之后孩子已经睡着,这样看起来都很难在工作日与育儿(女)之间取得平衡。

马云因为创业与家庭的言论,获得了悔创阿里杰克马的称号,而我工作上的大老板,大多也是世界飞来飞去,其实也同样难以给孩子更多地陪伴。

故而,我想育儿与工作之间,可能本身就存在矛盾,而问题的本质,在于人到底如何定义自己的一生,作为父亲,除了给孩子教育,树立典范,同样也应当有自己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而人类之所以代代相传,我当然可以定义自己的一生就是为孩子拼搏,围绕着他来转,然而,这样的格局一方面太小,而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追求自己人生体验的需求。

诚然,知道如今,我都未能找到值得我一生投入的终极目标,这也算我很少能有使命感的原因,但我想,我自己还是有一些想坚守的特质与价值观。

我想,这些特质与价值观,反过来就制导我如何平衡工作与育儿,待我为自己拆解:

独立之精神与独立生存本领:本质上我自打大学毕业后,父亲母亲因为与我存在因为互联网科技时代的到来,存在很深的鸿沟,而因为我幸运的能够考取大学,从而一直独立的工作,安家,结婚,以及自己两年多的全职创业。回望这十多年的生活,我相信除去父母提供的有限支持外,我通过后天习得了独立生活的精神与本领,因而,我有必要相信我的孩子,能通过我的示范,以及他通过教育自行领悟,同样能获得与我一样的独立生存本领。故而我的工作,一方面延续我的独立生存,同样也是给他提供一种教育,而或许偏少的陪伴,不足以影响他的一生。但我会通过视频记录的方式,一方面给他能够看到我对他的期待以及我的思考,另一方面在未来他懂事之后,能够传递给他更多地思考素材,帮助他成长。

善良与正直:我一直不太相信人性本恶,而这个观念的获得,我相信一方面来自于我父母尽管未能在经济上达成大的成就,但依然在乡村能够维持生活,供养我上大学,我在家乡度过的时光,少有见识父母有过坏的心思。故而,我相信善良与正直,同样可能是来自于人性以及后天习得。故而工作亦不大会于培养孩子有这样的特质相冲突。

自信与乐观:坦白的说,我父亲性格较为内向而且不善交游,而我在家乡的时光里,父母一直都在身边,但我仍然未能足够形成自信与乐观的特质,特别是如上篇博客所述,大学时代后,我的自卑反而得到加强,从而最终早就了今日的我。这些历程同样说明,工作与育儿在这个特质上没有必然联系,自信与乐观,一方面可能来自于天性,另一方面来自于后天习得。我只希望,孩子在未来遇到困惑时,我能够就我的经验,给予他一些指导和建议。

平等与自由认同:我母亲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我从未见到她轻视别人,我她或许未曾意识到自己有这种朴素的平等观念。而我父亲,同样也有类似的观念,但他偶尔表达出对于那些不够有文化的人的轻视。然而,我在这种成长环境中,仍然形成了不轻视别人的特质,故而说明陪伴或者说工作与培养拥有这种特质的孩子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对于自由父母生活经过了毛时代,但却在我离开家求学后,给我了足够的自由空间我。故也同样说明对于自由的认可,来自于后天的独立习得。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有理由相信,我与孩子都能够独立成长,拥有自己的一生。而工作和育儿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冲突。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努力给孩子营造相应的环境,无论我是否在身边,相信他能够习得自己所珍视的正面的价值,如果有幸他很早找到自己为之追求的东西,我会尽力帮助他。

之所以没有在这里用儿子,是我相信,如果我能再拥有一个孩子,如果是女儿,上述的特质,同样是我对她的期望,我也同样相信,即便我不能提供足够的陪伴,她同样有习得的能力。

关于内心戏

最近因为公司培训的原因,需要我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于是我发现了多年来我的一个痼疾,即在考虑提问或者参与活动时,有太多的内心戏,担心诸如提出愚蠢问题等尴尬境况的发生 。

我已经很久未在多人的场合里发言,回忆起的似乎就是高中时候作为成绩优秀代表发言的模糊场景。大学时代因为突入大城市环境冲突与尿羞症的原因,使得我一反交际广泛的习惯,逐渐变得畏畏缩缩,从而错失了很多机会。

因为培训可以许下心愿由别人来完成,考虑到我期望孩子能在我提供的家庭基础上更加自信与坦然,而我正值壮年,也需要做好示范,故而我许下了请同学代为记录自己培训时发言的照片。

事实来看,决意了改变之后,我在课堂上,能够有几次克服内心戏,勇于提出问题或表达观点,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想,大多时候我需要更加改变思维,从获取新知的角度去考虑一件事情值不值的做,而不是在考虑负面结果,何况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其实自己很难控制,不妨直率坦荡些。

这次培训,我迈出了多年来的改变的第一步,前路漫漫,我当坚持不懈。

关于内心戏

最近因为公司培训的原因,需要我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于是我发现了多年来我的一个痼疾,即在考虑提问或者参与活动时,有太多的内心戏,担心诸如提出愚蠢问题等尴尬境况的发生 。

我已经很久未在众多人面前提问或者讲述自己的想法,多年的程序员生涯确实使我的社交技能减值不少,当然,如若自己未能深入的听进去别人的分享,自然会问出愚蠢的问题,然而既便如此,如果不是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的话,又会怎么样?

记得很久前看公众号亦或是网上的一篇文章,提到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的一个办法就是如果有过多的内心戏时,就直接心里说句“去他妈的”(这里的“他”并不指向任何人),多少就会好很多。

故而我也努力尝试了几次,算是勇敢的迈出了突破自我的一步,做为一个父亲,我期望自己能够在中年的时候,也能够不给自己设限,不可轻易认为不可能,多少希望孩子在未来懂事之后,能够理解我曾经这样思考并实践过。

此文直到两个月后才发出,我依然记得在班上我忐忑不安的状态,然而总算迈出了一步,这算是我重新加入大公司之后的一个收获。

思维方式的反思

考虑到育儿、父母身体以及与朋友出来独立做点事情的需要,短暂的一年工作也接近了尾声,迟迟想动笔写点东西,直到情人节的次晚终于静得下心来, 重点谈一下自己针对思维方式的思考,以作为对这一年工作的总结,也算对杭州进思这部分做一个收尾。

我大概属于感性大于理性的人,所以这些年在工作上,尽管也能解决一些疑难的复杂问题,但仔细想来,往往灵机一动的成份居多,似乎很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我也曾幻想过读个中文、当个作家什么的,然而计划永远追不上变化,我终究成了工程师或者码农,或者这也印证了我本身就不是很会做计划的人,因此系统的反思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也算对三十多年的作法换一种角度去看待。

当然,触发我思考思维方式这个相对形而上的问题的由头,近期的诱因是对于佛经的研究,当月的诱因则是《降临》这部剧的观看与思考,这部剧讲了一个人借助于外星人的语言从而诱变思维方式逐渐了解到未来已经确定从而最终想通如何度过这已确定的一生的故事,抛开科幻的思路,我思考了死这个问题,死应当是我们生而为人所无法避免也即确定的事情,因而我们既便刻意忽略,或者不了知如何而死,但我们却可以想到如何在这终极必然之前,怎样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而佛经则更进一步,它讲轮回,讲波罗蜜,讲涅槃,而如果有轮回,怎么我们无法知道前世的记忆,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突然明了也许修佛至涅槃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解脱于轮回,届时我们以涅槃的视角回看自己各世的轮回,或许真会觉得可笑。

当然佛经出世讲的多,但我们仍入于世,涅槃不易,我们仍需面临这世上种种,那么如何用更好的思维方式,减少自己所需承受的苦痛,是很有必要的;前言我觉得自己过于感性,因而往往容易念头迁变,受其他事情的影响,因此我认为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不像决定论那样,往往很难给出一个远期的清晰的目标,而这目标由于模糊,自己又不没有练习制作计划的习惯,因而最终各种事情往往只能随意而安,不能顺势而为。

之前微博兴起时,妻子曾经在微博上得到出版社赠送的一本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其中提到的一个内容便是如果自己想做一件事,就会持续性的在心中构想其最终的相状,直到其越来越清晰,他认为这样就最终能将事情做成,如今回头来看,似乎他并没有直接指出当你清晰了,你就容易制定计划,配合良好的执行力,就会使得事情容易完成,而我曾经有过很多构思,工作中也负责过若干项目,却罕有能够绞尽脑汁地去将其最终状态思考清楚,这也是难怪我总觉得在困惑中一件事情就结束了,好坏也有预期,往往只能靠运气了。

因而我想,在今后与朋友一同做事的时光里,我应当首先仔细思维目标,逐渐使之清晰化,之后细心制作具体的执行计划,并关注计划的执行情况,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在死之必然到来前,努力创造一些自己能所触发的必然:)

考虑到我仍会回看自己所写的文字,因而我想当我每次看到这文字时,都去检查一下自己以当时所在的点展开,是否以清晰的计划完成了事情,并针对于未来做了清晰的计划。

再见杭州,这个提前的告别依然不同于计划。

应对信息泛滥

罗素以前说过有的人二十多岁就死去了,此后只不过重复以往的生活,八十岁才死去,从三十岁的角度来看,似乎我也开始走入这么一种怪圈,成为以前自己或许不会喜欢的无趣的人;而究其原因,我想信息泛滥导致失焦,而自己思考出利他度已或者以佛法来说的布施
这样的人生目标的时间还较短,也就容易被如今泛滥的信息所迷失,别人玩微博时我自己也玩微博,别人刷朋友圈时我自己也刷,今日头条好时我自己也用今日头条,但似乎除了不断地被动接受新的咨讯外,一种空虚感也随之而来;我想,是时候理一理头绪,对信息
进行一定的管控了。

从利他度已或布施的角度来看,前提是自己需要有一定的有,我想这些泛滥的信息中,的确有精华在,但如果少了有针对性的过滤,那么必然将疲于应付,最终沉淀的不多,因而能汇聚起来的有就少,这样将如何帮助他人或者布施呢?

结合自己近年来的兴趣与需求,我想除开技术上大的上我需要在如下两块信息上进行筛选,其他的信息基本上要做到忽略,以形成下意识过滤的习惯。

首先则是财经类的信息,这方面应当包括基础的知识,如宏观、微观经济的一些基础知识,国家与党的相关政策,我们生活在经济社会中,了解经济社会的运转规律,对于投资或者机会的把握,都会有很大的作用。

其次则是生特医疗类的信息,从投资上来看,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生活医疗类的公司,目前看基因新兴技术、医药新兴技术相比之前有了很大规模的发展,甚至一些癌症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结合自己年幼时曾想学习生物的愿望,在今后的时光里,再投入一些精力去
学习,也不失为一件美好的事情。

当然,我也需要对于自己的主业技术进行一定的信息筛选,仍将关注点放在网络技术相关的深化,以及对于新兴网络技术的理解与把握中,以便指导自己将来与同道的相关朋友,做出一摊事业来。

定目标相对简单,更重要的则是执行,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在初中时早上四点超床晚上十点准时入睡的时光,那时的精力似乎是无穷尽的,且我给自己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现在回忆起来,在信息泛滥失焦的状态下,基本上每天都是随信息漂流而活,我想,这很难使得自己
上述的目标得到执行,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也即几无精进;因此,后续我需要针对上述的筛选出的信息类别,将对每周的时间进行初步的划分,合理的分配工作、家庭、学习的时间,以期让三十岁到四十岁这样的十年,自己在知识层面,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

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