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begins at 40

最近在油管上看了一部英国皇家学会题为“Life begins at 40”的视频,一眼即可以看出,是为西方与我相仿的即将或者已经迈入中年的人的。

视频以一个小说以及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来做为整个演讲的骨架,来谈中年危机的现象与问题,因为很多像小说里的中年人特别是中年男人,有一种认为进入中年之后,人生就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与死亡越来越近。

而视频通过较多的例证、近现代西方的历史,得出了一个结论,所谓的中年危机,其实是自30岁就开始的身体机能的退化与社会所形成的固定的时间模式(即一个人在每个阶段应当干什么,比如就是工作、结婚、生子、退休这种既定的模式,以及在相应的时间点的平均标准来评价自己,从而产生的焦虑),而演讲者也并未给出解法,但其实个人理解,他的建议就是如果能换一个视角来看,理解其实我们被社会观念所影响,个人其实还是有自由的,因此就能重新规划自己在中年之后的生活,甚至可以过一年全新的方式,从而度过至少40到60这超级长的时间。

从我个人而言,如今也已经接近40,而我回想之前在来苏州公司的时候,有个同事问我为何还不要孩子,我当时的语言大抵即“我自己还没有活明白/浪够,就暂时不要孩子了”,如今回想这句话,这里面暗含了两种事情,一种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同样也有类似的时间模式,我同事也受这个模式潜在的影响,更不要说如今返乡的青年所受上一辈的指指点点了;而另一种则是我潜在的判逆心理,或者说至少不愿被这种范式所约束的心思,而如今站在而立之年,回望过往、无论是读书、就业、结婚,这里面我多少都有一些拒绝范式的因子在,这或许也是我之所以会看到这个视频的原因。

从去年9月份从大厂离职,当时我的深层原因即有两种,一我需要更多一些时间陪伴儿子,二是我并不认同大厂的高强度工作状态,我也很难说服自己为了较高(或我历史最高)的收入去将就自己,更不要因为加班带来的身体伤害了。

当然我接受了朋友的合作需求,在苏州成立了公司共同创业,回望博客先前甚至十年前的旧文章,谈到很多关于创业的梦想,无论成熟与不成熟,即便站在今天,我似乎也并不比当时ready更多,然而多年前的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即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Life begins at 40,今年我37岁,快到真正开始新人生的年景,近来得到一个喜讯,妻子又怀上了一个孩子,因为我们近来常觉得孩子孤独,于是他也决定来我们家来陪伴我们;我也重新在上次创业失败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选择了一个相对来说符合我性格特质的方向,为之而努力,从而将梦想变成现实。

btw,接近40岁还有一个好处,因为有了孩子,占据精力的地方更多了,父母亲友的事情也不少,因此要求我必须尽可能的规划好自己的时间与精力,避免像青年时代那种,无太多的牵挂,什么都可以折腾。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阅读后记

近来完成了此书的阅读,并第一次尝试整理阅读笔记,参考先前读的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办法,相比之前的读书方法,感觉收获很大。

我常常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或者说无从给自己找出一个可以值得奋斗的人生主题或者目标,尽管如今有了孩子,似乎为孩子而活可以成为目标,然后毕竟十几年后,他也将独立成家,或许也将面临一样寻找人生意义的问题。

此书的一个作用就在于提示如何达到心流状态,也就是作者强调的心流体验,记得一年前入职时,我提到我在写代码或定位问题时,就能进入这种时间飞快,极为专注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回头看来就是书中所谓的心流,因为它目标明确,有挑战,且有即时的反馈如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心流一书,强调的并不仅仅是这种短暂的心流状态如何获得,而是期望能够引导人寻找到一个更具有挑战,甚至是内省式的有挑战的人生目标或者主题,从而将人生中每件事都能够成为这个主题的一部分,将整个人生都变成一种心流体验。

一转眼我工作已经13年,常年在搞网络,我常笑谈,我在华为时抄思科、在盛科时抄博通、创业时抄velocloud、在阿里时抄aws,然而从人生主题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暗含着在借鉴中创新,同时也使得既便在国内也能拥有像国外产品一样更好的体验,给用户创造价值这一个主题,是我读此书之前所并未意识到的。

前些时间,我将博客主题与附题更改为:“求善之旅—藉好奇之心,假创造之手,追求至善”,与我上面提到的发现或主题不谋而合,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人生的主题。

我想读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收获也在于此,我想借自己的手,能让我所参与的产品更加美好,能获得与其他国外先进产品一样的体验。

其他附思:

1、既便美国有aws、azure/google cloud也仍做了云,这其实就解释了在国内做云的合理性,充分竞争是自由市场的基石,因此其实我用抄这个词可能并不合适,给用户提供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书写与思考

因IT工作多有加班之故,常需要晚睡,而在睡前,我往往又容易想东想西,然而似乎思维在疲惫之余,很难专注于思考一件事,常常从思考工作之事出发,到达思考家庭,又到思考工作,像跳跳球一样不能定于一处(非尊)。

昨晚因为要思考朋友与我,在收入与家庭发展上的差异,想着单纯靠静思或者睡前的静思,大概率既影响睡眠,又难以有成果,在onenote上用键盘开始了比较细粒度的比较,最终结果比较理想,给出了比较量化的原因,也给自己未来的生活选择,甚至包括未来应对孩子问题时的潜在答案。

于是我便觉得,或许写作,是一个比较好的思维工具,近来在推特上还看到,说人的脑子直接去思考,似乎是一个多维的运作方式,而写作,则是降维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强迫自己去压制多维冲动,想来十分有道理。

于是在google里以writing thinking这样的字眼去搜索,在standford大学的一个学报性质上的链接上(https://tomprof.stanford.edu/posting/1472)也强调了如下的内容:

I believe that one of the reasons students have a difficult time writing is that they spend so much time thinking about what to write before they write as opposed to simply writing what they think; the writing facilitates their thinking— their writing is thinking. 

Writing thus integrates the bodily, neural, and manipulative process and in so doing enables thinking by facilitating the integr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different thoughts (Menary 2007). The bodily act of writing externalizes our thoughts, and the imposed structure (the written word) provides a vehicle by which those thoughts may be reorganized into new thinking, a new way of seeing the thoughts or a new way of organizing thoughts. This occurs with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pen in hand, the fingers on key- board, manipulate the written word into new patterns, into new thoughts. The brain, body and keyboard (pen and paper) are coupled to produce thinking: “…writing is thought in action” (Menary 2007).

因此,看起来我需要好好运用写作这个工具,以便于整理思路,并且从技术或者研发的经验上来看,灵感是一方面,而设计如果不能文字化,往往容易招致设计遗漏与返工,君不见,很多国外突破性的技术,总有论文、专利的严谨来证明,靠神棍、天启或许只能走到开始,而写下来才能到达终点。

而且延伸一点,代码写作,可能也是体现思维的一个过程,只不过换了一种表述语言而已。

而从教育孩子来说,在当前这个电子产品大为丰富的社会,且有很多消息干扰的时代,注重其写作这个行为本身,也是对于其脑力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随着儿子逐渐长大,我需要持续关注这个能力的发展并为之提供必要的便利。

从拖延症与居家工作谈起

因为武汉肺炎的关系,只能在家办公,对于快节奏的国内it公司,这时候更加考虑人的能动性,而如之前博客文章里所述,我尚未完全戒除手机或者信息瘾,因此,便不可避免的容易产生拖延,往往容易高估事情的复杂程度。

而今天的一件事情,让我对于治疗这个拖延症,有了一点点心得,就是强迫自己开一个头,比如为待开发的功能创建一个branch、写下一两行代码,然后可以停下来,暂时避开干扰,去思考这件事情具体要做什么,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当你把这件事情拆解出来之后,再找一段时间,就比较容易把这个功能开发出来。

所以,关键就在于开头,即所谓中国俗语所谓的万事开头难,其次就是宏观的思考,其实这点并非关键,只不过它能减少走弯路的可能性而已。

从小的功能延展到大的项目,工作来的这些年,大大小小的项目都做了不少,有成功,有失败,有时候静下心来,回望过去,发觉在项目初期或者未开一点头的那段时间,往往是最为焦虑的,思考也过多;从今天的这点小事上来看,只消换个头绪,先写那么一点点,再去做思考,要有意义的多,一个接近于空想,一个接近于做中想,两者在心理上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居家工作已经超过1周,与公司相关,少了中午以及晚饭后出去散步的时间,早上又往往开始工作息的比较早,工作时间其实更为长了,但从自己的小目标来看,这些事情又是不可避免的,在国内,你慢了,就容易被落在后面,尤其是商业对手的底线并不高,就如同这次发国难财的那些加高价售卖口罩的,真是劣币驱逐良币啊。

btw,妻子给儿子买的宁波一家公司产的拼图挺不错,儿子尚不到两岁,能够很快的完成各种车车的拼图,除此之外,这家公司在拼图盒的背面写的话很有意义,英文大体是给孩子提供一个de-electric的童年体验,想想如今不少六七岁的小孩,就拿起手机玩个不停,看搞笑视频,被动的输入很多东西,de-electric反倒显得特别重要。

昨晚与妻子聊天时,觉得育儿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收拾被他扔得乱七竖八的玩具相当的费体力,记得科学上有个说法把混乱程度叫作熵,说环境整体是趋向于无序的,因此需概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让它变得有序,对于孩子亦然,什么都不做,让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他意志力思维能力不够强大的时候,毕竟滑向无序,从而无法得到知识,或者育儿以及孩子成长,本身也是一个熵增的过程,只有精力呵护,适当的约束,才能助其成长,培育其自控力,对他将来,能够自食其力打好基础。

求善之旅

今天带儿子乘家附近新开通的地铁去商场玩了半天,满心期望他晚上能早点休息,我能够也稍做休息,看个电影缓解一下一周繁忙工作带来的疲惫,这倒好,他依然床上跑上跑下,翻来翻去,折腾了两个小时到十一点方才睡着。

在他睡前的半个小时,我估摸着他应该困了,于是不再同他说话,免得他更加兴奋反而不能入睡,在关了灯的房间,我静静的躺着,他依然的翻着,不知怎的又让我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如博客前名“寻找人生意义者的絮语”那样,我其实并不知道人生的意义,这让我也突然对我能否照顾好这个对世界报之以哈哈笑的二岁小孩子产生了顾虑,怀疑我是否能够让他将来也避免像我这样产生怀疑。

借了这半个小时的思索,我突然有些明了,对我而言,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比如解决一个问题、比如研制出新的药品、比如研制出新的技术将人从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如今距离19年结束还有3天,我既将迈入35岁的年纪,我自己倒没有做出太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事情,远远不如乔布斯、马云等等,但做为普通人,我能亲身感受到科技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现实,我也可以通过做些细微的工作,参与到一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事情之中;面对我的孩子,我将来或许可以在看到某些问题时,能够问他是否能够想些办法,让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从而让世界更加美好,如果他不能有什么大的成就,他可以这样去期冀他的后代,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可以如此,这样未来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故此,我将博客的名称自此改为“求善之旅”,想来与古书《大学》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多少有些渊源,期望我自古书《尚书》里取名“克柔”的孩子能够将来,亦能提高悟得此理,尽力给这个世界变更美好做些努力吧。

当然,我必须身体力行,事不善不为,事善多为。

附:

1、关于域名, 此域名reroute,在网络通信里,是重路由之意,大白话言之,就是换条路,以求善为准绳,当我迷茫,当我为私欲困惑时,可以换条路,求善而行之。

写于三十四岁生日

今年的生日碰巧在星期日,且借了公司outing的机会,可以周五上午就蹭同事们来苏州的车回苏州,因为参与活动,酒过三巡之后,周五得以十一点半才回到家中,尽管参与outing一天半的时间,因为只是休假,可以将工作暂放于别处,却显得没有那么疲累,陪父母妻儿度过了一天半,就足以让我觉得这次生日过的十分满意。

这是儿子陪我度过的第二个生日,一年前他尚不能言语,而如今不到十九个月的他,却能模糊的为我说出生日快乐这样的祝福,也能为我吹掉母亲让点的六个蜡烛,真是让我感叹生命的神奇。

昨晚在与妻子哄完儿子休息之后,妻子一如从前要等到凌晨到来,为我送来最早的一句生日快乐,真是感叹一转眼自己就已经三十四岁,然而相比接近三十岁前的生日总有一些惶恐,以及自己并没有达到期望的生活状态,现在的生日倒让我觉得释然且并不消沉,但考虑到家庭的现状,在孩子上幼儿园前,我提出对妻子的期望就是和我一道,她专注养育孩子,培养他一些好的生活习惯,额外有时间与精力的话,提升一下自己的见识,物质上的事情,依然需要我来负责,毕竟我们十多年的光景,就这样走过来了,且相比多年前如果我不上学,选择留在村里的生活,应该还是有很大的提高,我还是感觉很是幸运。

同事们这次来苏州,清一色的奥迪、宝马、凯迪拉克的车,如果说不羡慕的话,倒确实有些违心了,只不过,我并不是特指车子,而是觉得人的思考与选择,对于生活还是有很大的影响,二零一二年,我二十七岁,我自北京公司离职,收入降了不少来到了苏州公司,如果当时自己能够看到云计算的前景以及传统通信的颓势,做了不一样的选择的话,或许家境能比当前提高很多吧,只是人生没有如果,需要继续向前看,基于当前现状,做一些对家庭更好的选择吧。

如今一转眼,在杭州工作已经近五个月,这样来看,两年的初步计划,也会很快到达,相比当时想的两年后回再次回苏州生活,我倒没那么坚定了,毕竟那时,儿子尚未开始上幼儿园,妻子全职在家反而让苏州对我的羁绊没那么重,搬家到杭州,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选择,甚至可以维持家庭较好的生活,何况十八岁离开家乡,就意味着只要我不在老家,无论北京、苏州、杭州,我永远都是一个异乡人。因此,一年半后,我需要再慎重做一次选择。

感谢父母妻儿,让我度过一个充实的三十四岁,尽管也未能三十而立,四十也未必不惑,但我只想做到一点,就是保持年轻的心,不服老,但也不像少年那么鲁莽,做适合自己与家庭的事情,就是我此生的重要任务与归宿。

精神自由

昨晚晚饭时喝了一杯咖啡,于是在夜半时一如往常一样的失眠了,而关于自己此生到底要追求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在我心里已经盘旋了很久,于是借着昨晚的时间,我好好思考了这个问题,而结果既出于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仔细推敲来,我其实一直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是消费的自由,也并非旅行的自由,虽然这种自由也建构在金钱的基础之上,但这种自由则是思考的自由,工作方式的自由,睡眠的自由,读书的自由,写作的自由等等,而如果要从这些这些自由中抽象出共性出来,那就是精神的自由,或者说是精神层面的自由。

今年是二零一五年,也是我进入三十岁奔向四十岁的关键一年,对我来说,工作、结婚、生子、逐渐年迈的父母、偿还房贷等等事务,都会成为我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我能拿出来安慰自己的,则是我相信自己还能够抽出额外的时间,进行思考、阅读甚至这里的写作这样片刻属于我的时间,而我相信我所追求的,就是我能够在这些事务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我能够坚守这这块属于我的土地,但却又能维持好前述种种。

从目前来看,实现这种自由的前提很世俗,就是资金,但相比财务自由来说,我的要求却低的很,或许是因为成长于农村的原因,我生活并不奢华,也不想追求奢华,于我而言,我只需要简单而基本的生活,于是我有理由相信自己实现这个过程较为简单,它应该是两部分,首先我可以拥有一个覆盖日常生活开支的固定收入来源,比方说一套用于出租的房产或者其他较为稳健的理财产品,之后是我将从事相对灵活自由的工作,像我这样的职业,在互联网这样的时代,想做自由职业者应该容易的多;通过这两部分的结合,我希望再经过十年,也即我四十岁的时候,我能够实现自己这里所谈到的精神自由的资金基础。

想清楚自己追求之后,对于我而言,最大的作用是能够理性正视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哪些事情我需要隐忍,哪些事情我需要放手一博,哪些事情我可以做,哪些事情我不可以做,也有助于我更好的做好人生规划,不偏离人生方向的持续前行。

我很开心在自己即将在而立之年能想通这样一件事,于是就记录在网络上的这片属于自己的地方,期待将来我回过头来再来看看。

附:

当我发布这篇文章到网站上后,才发现原来我网站的标题就是通往成熟与自由的旅程,看来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我潜意识中故有的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