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留南京

因为疫情以及妻子带儿子回山西老家的原因,我便有了滞留南京的一次机会,最大的好处,则是可以暂时不用陪着儿子,拥有两天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

写这篇博文前,在ytb上看了蒋勋老师讲的《齐物论》,槁木死灰原来出自这篇古文,听蒋老师从台湾首次去日本看雪,对槁木有实切的认识,同时也借槁木之说,谈到中年与青年的心态变化,想起少时读蒋捷的《听雨》,想起少时的我,就多少有些老气,对于“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 这样的萧索意象就十分着迷,我与蒋老师不同,自由从北方长大,槁木之类,自是熟知,默上双眼,便可回忆故村的雪后,田野被白雪所盖,寂然而萧索,然而蒋老师的槁木,并不徒是萧索,而是凝聚力量,舍弃枝叶,且待新春。

蒋老师在这个讲座里,频繁的以台湾政坛为例,以蓝绿两派互指是非为例,指出庄子的一个观点就是要人承认自己的无知,需要不设限,需要求真,需要不轻易下决论。蒋老师未谈大陆/中国,而其实这些年看到两岸的互喷,其实也有些类似。坦白讲,我非常担心在当下的教育下,以及我所看到从中国经济腾飞这时期所成长出来号召征途是星辰大海的一代的所为,自己的孩子亦会受此沾染,但其实我也抱有信心,因为像我人在中年,从小镇作题家出发,走出了故乡,纠结于见识,但仍有机会看到七十多年的蒋勋来讲庄子,能够平谈回忆起初入大学时对于台湾icq上的好友不由自进行统战的样子,相信我的孩子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与思考,蒋老师在讲座里,提到住在台北公寓里,开窗即将对面的窗,眼界囿于那小小的一片,在去外蒙古听到“向前开两天右转”这样的冲突,也能早晚能见到另外的一片天,不再局限于世界只有中国。

突然想再搜索一下蒋捷,原来《听雨》之后,尚有《贺新郎 兵后寓吴》一词作于苏州,而我明天去公司后,也将作出辞职决定,从此决意长居于苏州,人生际遇,就是这样的奇妙,而我其实毕业后亦北上南下,东奔西走,或许这即是我的人生,但能安住于苏州,有家人相伴,相比于生于宋亡于元时代的蒋捷,已是幸运。

附此词于此: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再回苏州

距离19年6月6日入职杭州福报厂工作已经2年24天,我已经达成自己104周的小目标,儿子也即将入学幼儿园,是时候说再见了。

这2年很幸运地赶上了新产品开发以及旧产品升级到我们新产品的机会,也在前主管离职后带团队完成绝大部分的升级工作,我得以亲见国内一流云网络产品研发团队的精兵强将以及技术实力,尽管与国外一线厂商仍有较大的差异,但能够亲自体验,也没有遗憾了。

云计算也逐渐进入蓝海市场,增长放缓,对于福报云来说,市场份额依然国内领先,但国内腾讯与华为也依然也在增长,因此增长压力必然反压到研发,一要在技术上创造概念,二要在服务体系上建设更好的TO B服务姿势,在这两个维度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汗水与求快所带来的频繁迭代与技术升级,这个过程,对于距离客户比较近的研发人员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时间投入与加班,自20年11月启动旧产品升级到新产品过程来,我成功实现了自己75KG的目标,只不过倒不是因为锻炼,而是持续的熬夜所致。

这次再见,一方面是陪孩子与家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我不再愿意这在这个高速的行业里迷失自己,我亲自看见自己的下属因为工作异常繁杂,尽管是双休(却也需要经常被钉钉骚扰),依然要维持十十五的这个状态,这尚且不提每周熬夜升级所占的时间,因此可以预见到,既使搬家到南京,我依然无法有太多的时间给孩子以陪伴,而他的童年时光,亦如同我三十岁后的时光,飞快的流逝,使我不太明白过多的收入带给我的是什么,何况我生活消费本不过高。

如果顺利提起离职流程,我将在国庆节前告别在南京的短暂一年的工作,再回苏州,此后我将再次休息一段时间,也将打算回老家看看家人,也带懂事后的孩子,看一看我成长的故乡。

再见,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