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高考

父母一直带大的堂弟今年完成了受疫情影响推迟后的高考,昨天拿到了民办学院的录取结果,无论从学校还是专业上来说,都不是特别令人满意,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从成绩录取之后,到最终的录取结果出来,我全程参与,这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印象中堂弟短暂的在深圳上过一段时间幼儿园,后来就在老家跟着我父母从小学上起直到以指标生考上县城算是最好的高中,自我从深圳福田八卦岭接他从幼儿园回四叔工作处的那个记忆忧新的时点点开始,一晃就过去近十五六年,他从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如今即将上大学面对新的人生,我也即将迈入自己的三十五岁,明年也即将送自己的儿子去上幼儿园,仿佛成了一个循环。

堂弟上小学时,父母那时大概近五十岁,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我的父母大概没有想到,除了他抚养了在我们村子里完成小学的表弟外,还要重新再带大堂弟上大学,在这里我需要向父母致敬,同时既便妻子基本上要全职独自带我自己的孩子,我也并无怨言。

堂弟由父母抚养的这种怪异,也映射出了四叔与四婶的无奈,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他们,在深圳工作了大半辈子,对于金钱的用途没有太多的把握,错过了深圳经济腾飞的时间,因而也未能早早在深圳拥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既便叔叔有深圳户口,也无法使堂弟落户在深圳,从而也无法享受到深圳相对家乡较好的教育,在这里只能说教育公平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长年亲生父母未在身边,既便我父母视同已出,这么多年来慢慢懂事的堂弟,心里也会承受一种莫名的压力,农村高中升学率也低,教育资源也无法与城市里相比,更不消说高考从来艰难的河南,因而公办二本吃力的情况下,三本的结果反倒不那么奇怪了,维持有学上,就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

在此结果之上,我想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需要理清楚自己即将到南昌这样一个离我、离父母、离带他上大的我父母皆远的地方,如何花四年的时间去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掌握自己将来傍身的技能,形成向上的价值观,补齐见识上的短板。

而上面所说的种种,我做的不够好,距离我上大学已经十七年过去,我一直没有理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未能找到值得自己一生所追寻的东西,目前也还在努力思考,也尚未放弃。

这篇闲谈动于本周杭州工作之余,完成于周五苏州家中凌晨,算得上没有拖延,预祝堂弟能够不囿于三本这样一个较低的起点,未来有所收获,能够独立自主过上超越父辈的生活,拥有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