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视野与使命感

近来因为常与同事周末往返苏州与杭州,这种状态是我当下能做的比较合理的选择,但这个选择背后,确有让我反思的地方。

我特意查看了日志,二零一一年底,我决意转型互联网,然后实则在一二年初从华为离职后,休息至四月,我依然继续在通信行业,现在回想起来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我不能接受工资降低很多去重新去做普通的互联网后端,另一方面则是我的确不喜欢上海,从很多的博客文章来看,我的确有小农意识,似乎天性中就较为排斥高大上的东西,故而甚至到今年,我面临去杭州或者上海工作,我还是较为自然的选择了杭州。

加入新公司后约半年后,也即二零一三年,很快我就开始lead公司的SDN项目,并配合如今与我往返苏州的同事,那时他负责市场,我负责研发;彼时OpenStack开始抬头,私有云公有云一直方兴未艾,我们与九州云、华云都做了不少有意思的尝试,那时阿里云其实并未有多大的影响力,故而我也很少关注到。如今想起来,觉得自己确实没有很好的视野,也未能认真思考当时的处境,身在云计算的洪流中,却甘愿在芯片公司做系统的事情,更不消说在大学时代我已经了解了xen虚拟化,对vps也一直有较多的了解,当时很多小型vps提供商还是基于openvz的技术。

因而,就如同零七年毕业时错过阿里一样,一三年我也错过了进入阿里云的机会,如今时隔六年后,我来到阿里云,尽管阿里云亦有不足,但显然错过了草创期那种给人无论是技术还是如今从阿里云成功的角度来看经济这两方面提升的机会。

除了视野,我想我其实也缺乏一种使命感,就如同我这个博客的名称一样,我是一个并不完全清楚人生意义的人,日子过的多少有些随性,但又缺乏足够的经济基础让我能够完全随性而生活。

回望过往,我曾经想过的、放弃过的、种种往事,正是因为缺乏使命感,儿子的出现某种程度上给我带来了一种使命,那就是我要尽自己的能力,给他稍微好一点的经济基础和生活丰富度,期望他能够走出我的局限性,就如同我尝试走出父亲的局限性那样。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慎思敏行,我需要继续加油!

工作与育儿的思考

因为来杭州工作的缘故,我与近一岁半的儿子相隔苏杭两地,特别是在互联网公司,我会顾虑如何平衡工作与育儿的关系。

在参加公司培训以及工作期间,注意到很多资深的同事在工作上都特别的投入,往往回家之后孩子已经睡着,这样看起来都很难在工作日与育儿(女)之间取得平衡。

马云因为创业与家庭的言论,获得了悔创阿里杰克马的称号,而我工作上的大老板,大多也是世界飞来飞去,其实也同样难以给孩子更多地陪伴。

故而,我想育儿与工作之间,可能本身就存在矛盾,而问题的本质,在于人到底如何定义自己的一生,作为父亲,除了给孩子教育,树立典范,同样也应当有自己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而人类之所以代代相传,我当然可以定义自己的一生就是为孩子拼搏,围绕着他来转,然而,这样的格局一方面太小,而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追求自己人生体验的需求。

诚然,知道如今,我都未能找到值得我一生投入的终极目标,这也算我很少能有使命感的原因,但我想,我自己还是有一些想坚守的特质与价值观。

我想,这些特质与价值观,反过来就制导我如何平衡工作与育儿,待我为自己拆解:

独立之精神与独立生存本领:本质上我自打大学毕业后,父亲母亲因为与我存在因为互联网科技时代的到来,存在很深的鸿沟,而因为我幸运的能够考取大学,从而一直独立的工作,安家,结婚,以及自己两年多的全职创业。回望这十多年的生活,我相信除去父母提供的有限支持外,我通过后天习得了独立生活的精神与本领,因而,我有必要相信我的孩子,能通过我的示范,以及他通过教育自行领悟,同样能获得与我一样的独立生存本领。故而我的工作,一方面延续我的独立生存,同样也是给他提供一种教育,而或许偏少的陪伴,不足以影响他的一生。但我会通过视频记录的方式,一方面给他能够看到我对他的期待以及我的思考,另一方面在未来他懂事之后,能够传递给他更多地思考素材,帮助他成长。

善良与正直:我一直不太相信人性本恶,而这个观念的获得,我相信一方面来自于我父母尽管未能在经济上达成大的成就,但依然在乡村能够维持生活,供养我上大学,我在家乡度过的时光,少有见识父母有过坏的心思。故而,我相信善良与正直,同样可能是来自于人性以及后天习得。故而工作亦不大会于培养孩子有这样的特质相冲突。

自信与乐观:坦白的说,我父亲性格较为内向而且不善交游,而我在家乡的时光里,父母一直都在身边,但我仍然未能足够形成自信与乐观的特质,特别是如上篇博客所述,大学时代后,我的自卑反而得到加强,从而最终早就了今日的我。这些历程同样说明,工作与育儿在这个特质上没有必然联系,自信与乐观,一方面可能来自于天性,另一方面来自于后天习得。我只希望,孩子在未来遇到困惑时,我能够就我的经验,给予他一些指导和建议。

平等与自由认同:我母亲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我从未见到她轻视别人,我她或许未曾意识到自己有这种朴素的平等观念。而我父亲,同样也有类似的观念,但他偶尔表达出对于那些不够有文化的人的轻视。然而,我在这种成长环境中,仍然形成了不轻视别人的特质,故而说明陪伴或者说工作与培养拥有这种特质的孩子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对于自由父母生活经过了毛时代,但却在我离开家求学后,给我了足够的自由空间我。故也同样说明对于自由的认可,来自于后天的独立习得。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有理由相信,我与孩子都能够独立成长,拥有自己的一生。而工作和育儿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冲突。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努力给孩子营造相应的环境,无论我是否在身边,相信他能够习得自己所珍视的正面的价值,如果有幸他很早找到自己为之追求的东西,我会尽力帮助他。

之所以没有在这里用儿子,是我相信,如果我能再拥有一个孩子,如果是女儿,上述的特质,同样是我对她的期望,我也同样相信,即便我不能提供足够的陪伴,她同样有习得的能力。

关于内心戏

最近因为公司培训的原因,需要我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于是我发现了多年来我的一个痼疾,即在考虑提问或者参与活动时,有太多的内心戏,担心诸如提出愚蠢问题等尴尬境况的发生 。

我已经很久未在多人的场合里发言,回忆起的似乎就是高中时候作为成绩优秀代表发言的模糊场景。大学时代因为突入大城市环境冲突与尿羞症的原因,使得我一反交际广泛的习惯,逐渐变得畏畏缩缩,从而错失了很多机会。

因为培训可以许下心愿由别人来完成,考虑到我期望孩子能在我提供的家庭基础上更加自信与坦然,而我正值壮年,也需要做好示范,故而我许下了请同学代为记录自己培训时发言的照片。

事实来看,决意了改变之后,我在课堂上,能够有几次克服内心戏,勇于提出问题或表达观点,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想,大多时候我需要更加改变思维,从获取新知的角度去考虑一件事情值不值的做,而不是在考虑负面结果,何况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其实自己很难控制,不妨直率坦荡些。

这次培训,我迈出了多年来的改变的第一步,前路漫漫,我当坚持不懈。

关于内心戏

最近因为公司培训的原因,需要我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于是我发现了多年来我的一个痼疾,即在考虑提问或者参与活动时,有太多的内心戏,担心诸如提出愚蠢问题等尴尬境况的发生 。

我已经很久未在众多人面前提问或者讲述自己的想法,多年的程序员生涯确实使我的社交技能减值不少,当然,如若自己未能深入的听进去别人的分享,自然会问出愚蠢的问题,然而既便如此,如果不是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的话,又会怎么样?

记得很久前看公众号亦或是网上的一篇文章,提到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的一个办法就是如果有过多的内心戏时,就直接心里说句“去他妈的”(这里的“他”并不指向任何人),多少就会好很多。

故而我也努力尝试了几次,算是勇敢的迈出了突破自我的一步,做为一个父亲,我期望自己能够在中年的时候,也能够不给自己设限,不可轻易认为不可能,多少希望孩子在未来懂事之后,能够理解我曾经这样思考并实践过。

此文直到两个月后才发出,我依然记得在班上我忐忑不安的状态,然而总算迈出了一步,这算是我重新加入大公司之后的一个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