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伪极客的告别

之前因为自己走上了计算机的道路,就觉得自己要有一点极客的样子,然而实际上很多东西我自己未能深入研究,也未能做出一件比如说独立App这样的东西,配配Emacs发发博客,回看过去,也只能算是青年时期自己精力无处安放时的一个寄托吧。

而今天人到中年,因为用着公司发的电脑,自已也想用手机随时能做一些思考,将感想写在自己的博客上,给未来的自己看,以将告慰自己因为工作而不能与常伴妻儿的苦痛;于是觉得何必要反抗Wordpress这样的产品呢,内容与形式相比,形式只能是绿叶,而红花必然是内容。

故而是时候与过去的伪极客告别了,也告别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将工作作好,提高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质量,如有闲暇,多做一些深度的思考。

自2013年开始维护自己的博客,过去的旧文,需要从Emacs Muse中转移过来吧,好在当时采用了Muse这种纯广本的格式,将内容与格式分离,也算是一种较便捷的事情,如今将复杂性交给Wordpress,就是信赖专业的态度。

BTW,今晚最终通过物业公司,找好在杭州的房子,相比个人房源的鱼龙混杂,以且公寓公司隐性贷款的方式,远不如花点中介费,交由专业的人办来得省心,同样亦是信赖专业的态度。

不必事事躬亲。

生活态度的思考与再赴杭州

因为创业失败的缘故,且考虑到照顾家人的生活,我拿下了杭州的工作的机会,工作的内容也是我依然感兴趣的云网络,在34岁的年龄且在中国这种老码农容易被人歧视的状态,加之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着实应该觉得幸运,在创业失败之后,还算有个大厂愿意收留我。

转眼间我的儿子已经快15个月了,故而相比16年的去杭州工作,我自己有了很多的不舍,既担心做为大龄码农在工作中可能潜在呈受的压力,也担心因为自己外地工作,无法给予孩子充足的陪伴而影响他的精神发展,还担心需要经常往返杭州苏州的开车风险,等等等等,这样一串担心下去,就是不断的链式反应,这也与我多年一来比较悲观的生活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然而,想想这么多年,有很多选择作的并不好,比如未能帮助妻子走上职业道路导致需要承担较多的经济压力,离开高速发展的华为,离开北京选择喜欢的城市,等等选择从经济上来说,都不能算是最优的路;然而其实我对生活并未有过高的要求,我自己也通过努力,给妻子、儿子有了安宁的家庭,在经济情况阴霾遍布的状态下还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都不足以成为我悲观对待生活的理由,并且,我也期望能够给儿子树立要为自己选择所负责的信念,不轻易放弃自己,不被生活所击倒,并努力改变生活,让期变得更好。

故而,在即将去工作的夜晚,我在这里写点话语,来给自己打气,同时,也期望在儿子认知能力逐渐的高的将来,能够给儿子树立积极、乐观、勇于尝试,敢于改变的榜样;乐观与积极其实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明显它们能带来快乐,在痛苦与快乐中,显然选择后者更为明智,也更能给家庭带来快乐。

想完这些,觉得再赴杭州对我而言,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人,是我改变生活的较好的选择,悲观的思考就被按下去了,预祝将来自己在杭州的这几年,会在物质与精神上,都有更好的收获。

PS:

近来在读《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利的荣耀与悲情》这本书时,读到很有意思的一段话,写在这里,提醒自己,当下的选择是自己决意定居苏州与工作行业冲突的的抗争手段。

19世纪中期,法国心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Claude Bernard)首次推翻“生命适应于环境”的传统观念。伯纳德认为,适应周遭环境的是死亡,生命现象就是保持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悖。从1936年夏天到1942年夏天,犹太复国主义者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经历一系列的打击,他们中的一些人几乎丧命,这样的现实教导这场卓越的运动。它周遭的环境极其严酷。相关的历史环境都是致命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应就等同于死亡,而延续生命的唯一方式就是抗争。从那以后,决定犹太复国主义事业的不再是排干的沼泽或者孕育果实的柑橘园,而是一座孑然矗立的沙漠要塞,它在荒芜的土地上投射下令人敬畏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