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创业之初,和另外两个合伙人聊到关于中国人的父子关系,特意问了一个与我同样来自于北方农村的合伙人,发觉中国农村父子间,大抵难有较多的精神交流,因为看过较多美国电影,对里面父子甚至家庭之见常见的we need talk这样的对白,以及随之而来的谈心,一直比较看重这样的做法,如今我初为人父,看着逐渐有一定意识的孩子,对于父子关系,我的确需要提前准备一些思考。
父亲算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了师范当了老师的人,然而既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与父亲的交流,基本上随着我上大学之后,印象中十二年我从华为离职,父母去北京陪我暂住过春节,走后我偶尔发现父亲留给我一封信(父亲之前应该在我高中时退学事件发生时还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件如今我已经遗失(或可能在老家旧屋中),粗略记得父亲大抵指责我停止了学习,他应该是挺期望我读研究生这样的路线,可惜我早早地工作了,他或又觉得我从华为这样的大企业离职,去往苏州这样的二线或三线城市,一如他当年从县城回村里教书那样的不明智,然而这些大抵是我凭印象的推测,可能也不一定代表他真实的想法;然而也就是从那之后,父亲与我,逐渐疏离了,加之因为观念的不同,无论是回村里,还是他来苏州的家里,我都与他有过一些比较激烈的争吵,从而使得我们基本上除了亲人间的嘘寒问暖,以及因我儿子这个纽带的关联产生的生活交流,基本上已经很难有过多的交流了,所以我所期望的美国式的交流,大抵很难发生在我与父亲之间,我似乎也很难主动再去改变这个事实。
回忆过往,自从从父亲教书的村小学毕业后,父亲基本上已经很少像小学那样修理我了,加之父亲或许对于兄弟姐妹的关注,母亲陆续代为养育了姑妈家的表弟、四叔家的儿子,我在家庭似乎觉得有人分享了父母对我的关爱,虽然如今我已经释然,但当时我还过于年轻,很难对这样的事情有所理解,因而或许隔阂从这些事情间逐渐产生,父亲那些年对我并不管教,我倒也足够自律,在父母提供的上学支持情况下,较为节省的读完了高中、大学,我自然非常感谢父母为我的付出,只是觉得如今这种隔阂,似乎不是最好的结局。
总结起来,对于我与父亲的关系,对我最大的影响可能有几点,一是性格上我继承了父亲不太好的脾气,而这一点,在我成家后的生活中逐渐磨平;二是父亲不善及不愿社交的态度,亦影响了我,使得我并不太乐意过于发展社会关系;三是较为松散的教育和管理,给予了我足够的自由;四则是而他对于好口碑以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使得我形成较好的善恶观,可能这使得难以有大的发展或者成就,但亦能自得其乐。
与父亲的关系多少有些遗憾,故而我期望这种隔阂,不至于在我与儿子之间传递下去,所以我最近常想,针对儿子未来的生活,我到底应当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些年我读了一些育儿以及关于亲子关系的书籍,借夜深时静下心来写些感触的当下,写一些指导原则,供自己来日查验思考吧。
其一,我自己亦在努力扩大与别人的交流,一方面为了工作,一方面则是期望与别人的交流中,能够学习到更多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新的知识,能够识别自己的不足,期望我的儿子亦能更加从容的参与到社会交往中;然而亦要注意避免让孩子产生攀比的心理,要能够以合适的心态去面对别人取得的成就,即不因之而自卑,亦不因之而不屑,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其二,避免当孩子面的争吵,让孩子能够有一个比较温暖的家庭环境,体会被家人所爱,并学会爱家人;既便没控制住自已,亦要像国外电影里那样,与妻子分别与孩子谈心,谈谈父母产生争执的原因,让孩子能够理解矛盾,不至于让其胡思乱想。
其三,以身作则,对于生活要充满热爱,不将自己未完成的想法或未达成的目标,施加给孩子,比如自己热爱读书,方能让孩子有机会喜欢上读书;相信孩子在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判断,尊重理解他的想法。
其四,让孩子关注普世价值观的构建,避免受到社会流弊的影响,尽可能形成其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自己亦能多与其就某些观点进行讨论,亦便于培养父子双方的沟通习惯,从而避免我与父亲类似的结果。
此外,关于教育特别是学区房这点,我目前是不太愿意因为折腾学区房,给自己更多的压力,这与我所理解的父子关系有关,我更相信价值观以及孩子自主性的培养,同时亦相信我与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因而我并没有义务牺牲太多我与妻子的生活,因此,孩子的教育上来看,我会像我父亲那样,提供我力所能及的支持,而不一定要有超出我能力外,或者我需要背付很大压力的情况下支持他的情况的发生;除外,对于未来孩子的买房成家,我想我亦只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父子一场,我更相信前半段彼此相伴是上天给予我养育孩子的报答,至于后半场他的人生,交给他吧。
最后,这里的一些思考,在孩子大的时候,我期望和孩子重读,希望他能理解我并不认为我过于自私;当然,如果到时我与孩子难以坐下来重读这篇,亦说明我对突破我与父亲的隔阂的努力,亦算是失败了,那大抵是一种命运吧,我亦认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