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育儿、父母身体以及与朋友出来独立做点事情的需要,短暂的一年工作也接近了尾声,迟迟想动笔写点东西,直到情人节的次晚终于静得下心来, 重点谈一下自己针对思维方式的思考,以作为对这一年工作的总结,也算对杭州进思这部分做一个收尾。
我大概属于感性大于理性的人,所以这些年在工作上,尽管也能解决一些疑难的复杂问题,但仔细想来,往往灵机一动的成份居多,似乎很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我也曾幻想过读个中文、当个作家什么的,然而计划永远追不上变化,我终究成了工程师或者码农,或者这也印证了我本身就不是很会做计划的人,因此系统的反思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也算对三十多年的作法换一种角度去看待。
当然,触发我思考思维方式这个相对形而上的问题的由头,近期的诱因是对于佛经的研究,当月的诱因则是《降临》这部剧的观看与思考,这部剧讲了一个人借助于外星人的语言从而诱变思维方式逐渐了解到未来已经确定从而最终想通如何度过这已确定的一生的故事,抛开科幻的思路,我思考了死这个问题,死应当是我们生而为人所无法避免也即确定的事情,因而我们既便刻意忽略,或者不了知如何而死,但我们却可以想到如何在这终极必然之前,怎样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而佛经则更进一步,它讲轮回,讲波罗蜜,讲涅槃,而如果有轮回,怎么我们无法知道前世的记忆,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突然明了也许修佛至涅槃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解脱于轮回,届时我们以涅槃的视角回看自己各世的轮回,或许真会觉得可笑。
当然佛经出世讲的多,但我们仍入于世,涅槃不易,我们仍需面临这世上种种,那么如何用更好的思维方式,减少自己所需承受的苦痛,是很有必要的;前言我觉得自己过于感性,因而往往容易念头迁变,受其他事情的影响,因此我认为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不像决定论那样,往往很难给出一个远期的清晰的目标,而这目标由于模糊,自己又不没有练习制作计划的习惯,因而最终各种事情往往只能随意而安,不能顺势而为。
之前微博兴起时,妻子曾经在微博上得到出版社赠送的一本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其中提到的一个内容便是如果自己想做一件事,就会持续性的在心中构想其最终的相状,直到其越来越清晰,他认为这样就最终能将事情做成,如今回头来看,似乎他并没有直接指出当你清晰了,你就容易制定计划,配合良好的执行力,就会使得事情容易完成,而我曾经有过很多构思,工作中也负责过若干项目,却罕有能够绞尽脑汁地去将其最终状态思考清楚,这也是难怪我总觉得在困惑中一件事情就结束了,好坏也有预期,往往只能靠运气了。
因而我想,在今后与朋友一同做事的时光里,我应当首先仔细思维目标,逐渐使之清晰化,之后细心制作具体的执行计划,并关注计划的执行情况,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在死之必然到来前,努力创造一些自己能所触发的必然:)
考虑到我仍会回看自己所写的文字,因而我想当我每次看到这文字时,都去检查一下自己以当时所在的点展开,是否以清晰的计划完成了事情,并针对于未来做了清晰的计划。
再见杭州,这个提前的告别依然不同于计划。